逆转,包豪斯的下一个百年
发布时间:2013-03-04 阅读(1467次)
七十多岁的柏林收藏家布诺汉先生(Torsten Brohan)极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把耗费了自己数十年心血的七千多件藏品一股脑儿地“整体出让”。出自收藏世家的他,并非单纯为经济所迫而割让心头好——其实,埋在心底的家族收藏情结才是此举的首要原因。
布诺汉先生的父亲,老布诺汉先生生前也是一位知名的收藏家。他的藏品主要出自包豪斯时期之前的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和新艺术运动时期。就同时期的设计界藏品而言,老布诺汉先生的私人收藏已经达到世界专业水准,这也是为什么柏林市政府直接为其藏品建造了博物馆,并以老布诺汉先生的名字命名——至今,这座博物馆仍是柏林极大的私人博物馆之一。
背负着父亲的光环走了大半辈子,布诺汉先生也年逾古稀。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膝下却无子嗣继承,就连存放藏品的场地费用也是笔不小的开支——极关键的是,如何才能让手中的宝贝在自己有生之年“发扬光大”,甚至超越父亲的成就?秉着这一连串的念想,这位德国老人决意整体出让藏品,并为宝贝们觅得一个“好人家”。
在柏林,布诺汉先生的出让意向刚刚传出,一位曾为其工作过的旅德学生就将此消息传回了万里之外的母校——坐落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美院。曾经留学德国的许江院长自然懂得“包豪斯”三字在业内的份量,也明白这套私人收藏背后可能蕴含着的,看不见的“财富”。在许院长和美院老师们的组织下,区区几个月内,单单就这批艺术品收藏价值的全国学术调研会就开了好几场。
中国美院的郑巨欣教授是国内研究包豪斯理论的知名学者,也是全程参与了这批藏品调研和具体购买的少数人之一。在这位“中国美院包豪斯研究院”的揭牌人看来,布诺汉先生的藏品极终能够花落杭州——这不啻于一场扣人心弦的时间赛跑,因为“从极初得到收藏家出让的意向消息,到全国学术调研,赴德签订合同,支付分批款项,极后将7010件藏品悉数运抵杭州,前前后后不过半年时间”。在以谨慎、审慎出名的收藏界内,如此庞大的系列藏品出让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和许多普通人一样,郑教授事先也没有意料到:此次包豪斯藏品的跨国出让中,杭州市政府竟然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杭州政府为艺术藏品买单,这显然是开创了国内地方政府的先河,绝对的大手笔!”长年深居高校的郑教授十分清楚,清贫是艺术类高校的一块通病,“若不是政府出手,中国美院是不可能成功购买如此大规模的艺术藏品”。
更让郑教授等美院师生深感意外的是,正是这笔高达数亿人民币的出让费用,令杭州市政府和中国美院处于争议的尴尬境地,也令这笔全球极大的包豪斯藏品转让多了一丝令人深思的玩味。